舌战群儒的成语故事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舌战群儒的成语故事:东汉末年,曹操称霸中原,除了蜀汉刘备和东吴孙权无人能与之抗衡。曹操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面对这两块肥肉得慢慢来。所以,曹操打算先联合东吴孙权打败刘备。曹操写信给东吴商量此事。孙权手下的大部分谋士见得了“便宜”,都主张为了保住东吴江山投降曹操。然后,只有鲁肃一人看清了个中利害关系,他认为联合刘备抗击曹操才是明智之举。同时,鲁肃也知道自己是很难说服大家的。此时,刚好遇上了不谋而合的诸葛亮,所以,帮助诸葛亮引见了东吴的智囊团,这些人可不是的滥竽充数之辈,每个人都是学富五车之士。素有“东吴第一谋士”的张昭首先出击:“听说刘备请了你三次才把你请出山,以为有了你如同得了麒麟才子一样能得天下,谁知连区区荆襄九郡拿不下,反而让曹操给拿下了。”诸葛亮深知张昭在东吴中的水平,不能把他辩服,那么今天就等于白来。诸葛亮眼珠一动说:“不夺取荆襄九郡只是不忍抢同宗兄弟的地盘,现在驻兵于江夏,另有所图,是你这些普通人能看得懂的吗?有才能的人国家有难时勇于出谋划策,无能之辈只会龟缩投降。”此言一出,张昭被说得羞愧无言。接着,又有一谋士说:“曹操坐拥百万大军,岂能不怕,莫逞强。”诸葛亮嘴角一泯道:“刘备驻兵江夏乃等候东风之机,东吴兵强马壮,又有长江天险屏障,你们却劝自家主公俯首称臣,恐成天下笑柄”。接着,先后又有七人被诸葛亮驳得哑口无言。诸葛亮此次舌战群儒,表明了蜀国联吴的决心,坚定了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。【成语】: 舌战群儒【拼音】: shé zhàn qún rú【解释】: 舌战:激烈争辩;儒:指读书人。指同很多人辩论,并驳倒对方。【出处】: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:“诸葛亮舌战群儒。【近义词】:无【反义词】:无【用法】: 作谓语、定语;指口才好。【结构】:主谓式【歇后语】: 诸葛亮游东吴【灯谜】: 诸葛亮出使东吴【举例造句】: 诸葛亮舌战群儒,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。 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第32章。